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
本作品由 青苹果数据中心 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童年的岁月
- 人类之所以没有堕落下去陷于野蛮而与猪狗为伍,只因为有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圣徒在黑暗中顽强地与使人类堕落的恶魔作战。——萨特
深受外祖父的宠爱
- 每到黄昏,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祖孙俩一同出现在卢森堡公园里。落日余晖下,小萨特在绿茵茵的草坪上东奔西跑,时而发出稚气的笑声,时而不知所云地自言自语。
- 夏尔则坐在一把折叠式帆布躺椅上,旁边放着一杯啤酒,久久地一动不动地端详着外孙,以羡慕的心情看着小萨特跑来跑去、跳跳蹦蹦。
- 尽管夏尔是家中说一不二的家主,但萨特是在他那漫长的生命旅程的终点才出现的,父权早已不再使他感兴趣了,他更希望能作为一个慈爱的、使人称奇的老人而了其残生。
学会阅读和思考
- 现在,萨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宗教”:“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一本书对我更重要。”
- 尽管他一直待在家里,没有受到正统的学校教育,但他所读的书比同龄的孩子们要多得多。
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 “亲爱的保罗,努把力,把诗写完,让外公看看!我来帮你。”
坚定当作家的志愿
- 她常常说:“小孩什么书都可以读,一本写得好的书是决不会有害的。”
走进校园接受教育
- 这种受重视、被喜欢的感觉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萨特很快就成了一名相当优秀的学生。
- 萨特的眼泪从心底里流出来:他刚刚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老天却马上把他夺走了。
- 当然,尼让也有着类似贝尔科的许多优点,而且有萨特最看重的东西——他也读了很多书,他的未来理想也是当作家。
遭遇家庭的变故
- 9岁前后的岁月是他童年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此时,母子关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母亲称萨特为她的男伴;而萨特则对母亲没完没了地絮叨他的种种见闻和感受。
- 在他眼里,唯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哲学发生兴趣
- 每当发现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萨特或尼让都会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找到对方一吐为快。
- 他们特立独行,排斥异己,不再和其他同学来往。他们从来不去上必修课,选修课也只挑几门去上。
- 从此,萨特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既要“推陈出新”,却千万要避免“别出心裁”。这次失败带给萨特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不得不复读一年等待来年再考。
结识有个性的女友
- “萨特具有双重性。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自己所有狂热的怪癖,我总能同他分享一切。”
- 因为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
- 他们久久地散步,他们要谈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书籍、朋友、生活、哲学,当然还有前途。他俩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说话声时高时低。
应征入伍服兵役
- 随着哲学钻研的深入,他越来越信奉自由,认为婚姻是对人的一种桎梏。因而萨特决不愿使自己束缚在一个女人和一次恋爱事件上。
- 当此情况下,萨特唯有不停地看书,才能度过这枯燥的岁月。
- 而且,每到8月放假的日子,波伏娃会在离气象站不远的一个小客栈住下来。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会在处于气象站和客栈之间的小山上会合。河水“哗哗”地流着,阳光暖暖地照着,两个年轻人各自入神地读着书。旁边散放着饼干、巧克力和饮料。
在勒阿弗尔中学任教
- 不过萨特深深懂得:环境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逆境可以使人消沉下去,也可以激人奋发向上。因此,就在这种深深的失落中,他把自己投入了写作和如饥似渴的阅读之中。
在柏林继续深造
-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最终是虚妄的,我们处在一个我们既未创造也未选择的世界。
- 一见面,萨特就抓住波伏娃尔的胳膊,激动地说:“同别人一样,我的自我本身也是一个存在……”
- 波伏娃很幸福地投入了他们惯常的那种对话。她欣慰地感到:无论萨特身边有谁,无论他是在天边还是在眼前,他都跟自己一起分享生活。
- 在《蜕变》和《流放地》中,卡夫卡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人世间的虚幻和忧虑。
- 卡夫卡成功地揭示了世界的苦难的本质,表现了挣扎在生活的旋涡中的人类,对于希望和自由的无限渴望和追求以及这一切追求的最后的幻灭。
出版《墙》和《恶心》
- 和罗康坦一样,许多知识分子被现实世界的混沌和黏稠性质所扰乱,因而向往牛顿物理学中那种可预测、可解释的世界。
- 文学与其说是揭示生活秘密的手段,不如说是研究内心和清除幻觉的共鸣板。罗康坦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人们可以发现剥去了伪装的自我的空虚感。
哲学与战争
- 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萨特
利用战争间隙写作
- 波伏娃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她说:“我认为战争不会波及法国,因为假如苏联与英、法站在一起,希特勒就会有所顾忌;而如果他一定要挑起战争,那么联合军事力量就可以把他打败。”
- 法国产生了分裂:右派指责政府,既然有妥协的可能,为什么仍将法国推向战争?左派谴责人民阵线忽视重整军备而进行社会改革,削弱了法国的势力。
- 不久前他还在高谈自由、拯救、创举,而现在他已不属于他自己。
- 在我看来,人类意识对于人生的伟大作用,在于它赋予生活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然而是极其珍贵的价值,这就是自由。人的存在固然是虚无缥缈的,毫无道理的,然而,由于人具有意识,就使人具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超越自己的存在,在虚无中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
- 在我看来,人类意识对于人生的伟大作用,在于它赋予生活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然而是极其珍贵的价值,这就是自由。人的存在固然是虚无缥缈的,毫无道理的,然而,由于人具有意识,就使人具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超越自己的存在,在虚无中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战俘营的生活
- 6月21日,也就是萨特35岁生日那天,他未经一战,未开一枪,便在洛林省的巴都市与成千上万溃退的法军一起当了俘虏。
- 狱友们也十分喜爱萨特,因为他博闻广见又口若悬河,他的嘴里总会出其不意地吐出让人捧腹大笑的段子。一有空,他就给大家上哲学课,讲海德格尔、尼采、司汤达……
- 我发现,那些没有阻止战争的人们同样应对战争负责。沉默意味着默许,不搞政治,这也是政治。不阻止战争即是战争的同谋,无选择的自由即是不自由。战前,我采取一种不介入的姿态,然而不介入本身就是一种介入。
组织“社会主义和自由”
- “人们之所以感到无能为力,是因为彼此闭塞,而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我要做的正是打破这种闭塞的局面,把人们团结起来,组织强有力的抵抗运动。”
出版第一部哲学专著
- 因此,人的存在是一种偶然性,人注定是自由的,它决不能从别的存在物中产生出来,这就给存在的主动性创造了条件。
- 人是注定要自由的,自由一旦在人的心里点燃了明灯,上帝在他身上便失去威力。
- 因此,萨特认为:克服他者、外界的束缚,就是自由的真正目的;超越他者的包围的意向,就是个人存在对自由的追求的表现。自由本身是一种无固定本质的东西,用萨特的话说,“你就是你的生活”,“你的生活无非就是你的行动的总和”。
积极创办《现代》杂志
- 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
- 我要说的是,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
- 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为之痛苦的环境、成见、与他人的关系,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如地狱般的可怕境地,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 资产阶级在萨特的著作中看到了自己,但又无法接受他所示范的那种自我超越。
加入“革命民主联盟”
- 自由必须靠人的斗争来选择,人的未来是由他的行为的价值创造的。
- 在会上,当弗朗西斯·尚松问他:“你对你的哲学同行们对你的轻蔑态度将做何反应?”
- 萨特镇定地回答说:“我等他们死掉再说!”
- 运动不能人为地发起。由于没能真正地吸引群众,组织不可避免地要逃离政治现实,偏离它的既定方向。有了这次经历,我终于学会应采取现实态度。
完成两部剧作
- 他说:“应该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人。”
- 萨特不得不忙于接受左、右两派报刊记者的采访,并在予以适当回击的同时,尽可能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创作宗旨,以给观看此剧的观众以正确的引导
改善同共产党的关系
- 萨特还对“群众”与“工人阶级”作了基本的区分:群众是由孤独而软弱的个人组成的结合体,而工人阶级则由革命实践联合起来,共产党就是这种实践的必然中介。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 正处在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使萨特与波伏娃大为震动,在革命成功后的短短几年内,中国已经较好地解决了通货膨胀、贫穷、饥饿、流行病、婴儿死亡率偏高等一些常常伴随着革命而来的问题。最让他们钦佩的是:从新生的政界、杰出人物到工人,艰苦朴素蔚然成风。
创作《辩证理性批判》
- “苏联是社会主义的最后机会,而它却背叛了社会主义。”
- 苏联领导人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本身行不通,它仍然是当今人类的唯一希望——虽然它在苏联所形成的现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歪曲了,已经不那么纯粹了。
- 萨特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迟钝性”与“先验性”,提出唯有“人类的创造性”和“个人的主观性”才能作为客观性的两个因素的中介物,才能理解社会和历史。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 我的拒绝并不是什么仓促的突然行动,我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一个对政治、社会、文学表明其态度的作家,他只有运用他的手段,即写下来的文字来行动,他所获得的一切荣誉都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压力。
- 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目前文化战线上存在的唯一斗争,是为东西方两种文化和平共处而斗争。
- “我希望我的书能由那些想读我的书的人,而不是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来读,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 拒领世界上级别最高的一种荣誉的确是一件颇招争议、令人费解的事,它也成为萨特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
- 法庭声明说: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切抵抗行动都是正义的,算不得恐怖行为。
- 萨特说:“正义的声音只要不泯灭,人类就还可以看到希望。它也证明了每个人既是他邻居的法官,又是他自己的督导。”
全力支持学生运动
- 人们高呼“学生、教师、工人联合起来!”“要受欢迎的政府”
- 最后,萨特以激励人心的话语作为结束语,他说:“一种新社会的观念正在形成,这一社会将建立在充分的民主以及社会主义与自由的结合之上。”
出版《家庭中的白痴》
- 萨特是一位对各种体裁都能驾驭自如的作家,在小说、戏剧、文学评论等领域,他都收获不菲,但直至此时,人们才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位为人作传的大家。
- 萨特赞赏学生们勇于揭露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性,在回信中说:“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积恶成疾,疾病是资本主义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
伟人含笑退场
- “我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扩大了我的世界。因此我并不认为我的抉择的涉及面只限于法国。我所从事的斗争是世界性的斗争。”
- 萨特为了提高写作速度,还大量地服用兴奋剂,使自己保持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萨特在创作生活的后半段尤其是在玩命,他写作时的那种气势、那种速度,让旁观者觉得仿佛在看一场运动会的绝技表演。
- 不过,他对此并不后悔:“健康是干什么用的?与其有一个很好的身体,不如去写一部大的、紧凑的、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著作。”
附录
-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萨特
当砝码用的哲学巨著
- 当时,巴黎在德军的占领之下,由于连年的战争,德国物资奇缺,连老百姓家中秤上的砝码也被收罗去了。后来有人发现萨特的著作的重量正好是1000克,是一个标准的砝码。消息一传开,妇女们便纷纷跑到书店买这本书作为砝码用。
名言
- 青春这玩意儿真是妙不可言,外部放射出红色的光辉,内部却什么也感觉不到。